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5篇
  免费   889篇
  国内免费   1621篇
化学   2943篇
晶体学   262篇
力学   337篇
综合类   191篇
数学   572篇
物理学   207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342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399篇
  2007年   414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250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中药材的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免疫分析技术作为一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快速分析检测技术,在实现中药材农药残留快速筛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结合近年免疫分析相关研究进展,对不同的免疫分析技术在中药农药残留分析方面的应用、技术优势以及局限性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对免疫分析技术在农残分析领域的发展以及保障中药材的安全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
近年来,原位电离质谱技术成为质谱分析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快速蒸发电离质谱技术源于外科手术中的手术烟雾现象,自2009年报道以来,作为一种新型原位电离质谱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微生物鉴定、食品真伪鉴别、代谢物研究、药用植物成分鉴定等领域。该技术通过电离切割组织或其他生物样品产生的含丰富特定区域生物特征的气溶胶,对其进行原位、在线、实时、快速质谱分析。该文阐述了快速蒸发电离质谱技术的发展历程、电离机制及工作原理,并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可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科研思路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3.
为了使用单细胞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SC-ICP-MS)方法准确测定单个细胞中的铬(Cr)、锰(Mn)、铁(Fe)、铜(Cu)和锌(Zn)等多种内源性金属元素,该文基于动态反应池(DRC)模式对目标分析物的反应气流量和极杆抑制参数q(RPq)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进样速度、细胞密度、驻留时间等因素对SC-ICP-MS检测的影响。分别采用细胞悬液直接进样、使用超声波探头使细胞悬液中的细胞破碎后进样和使用浓硝酸消解细胞后进样的ICP-MS测定结果对SC-ICP-MS定量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可采用超声波破碎细胞的ICP-MS测定结果评估SC-ICP-MS测定的单细胞内Zn和Cu含量的准确性,采用酸消解细胞的ICP-MS检测结果验证单细胞内Fe和Cr的含量。缺少细胞标准物质时对SC-ICP-MS方法定量结果进行多角度验证是必要的。研究表明,使用SC-ICP-MS法可以较好地进行单细胞元素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44.
Ultrathin oxide nanofibers are widely used in an array of catalytic applications toward energy convers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mark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with reg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oxide nanofibers into unique structures to suit or enable various functions. We aim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oxide nanofibers,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engineering, derivates, assembl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We begin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production of nanofibers with diversified compositions,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followed by discussions of the wet-chemistry derivates. Afterward, we discuss the applications of catalytic oxide nanofibers, including electrocata-lysis, photocatalysis and thermal-catalysis. Then we highlight the most significant role of oxide nanofibers as catalyst support for the immobilization of metal nanoparticles. Moreover, we showcase the advanced assemblies based on oxide nanofibers, including their use as multi-functional membranes and foams. In the end, we offer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45.
An efficient and facile method was introduced for the synthesis of benzimidazoles in this paper.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A series of benzimidazoles bearing phenolic hydroxyl(2a-2t) were synthesized in moderate to excellent yields starting from differently substituted hydroxyl benzaldehyde and 4-position substituted o-phenylenediamine via nucleophilic add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atalyst Na2S2O5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condition. Herein, effects of the catalyst, molar ratio of reactants,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solve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 was determined. The effect of DMF and EtOH solvent on the reaction was compared.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 HRMS, 1H NMR and 13C NMR spectroscopy. Further, the bacteriostatic activities of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with ciprofloxacin and itraconazole as a positive control, respectively. Compounds 2b, 2n, 2q and 2r exhi-bited som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e lowest MIC of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ompound 2b was 32 μg/mL. Meanwhile, the luminescence property of compound 2b was studied.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ompound 2b, along with their good fluorescence performance highlighted the potential of these compounds as lead structures and owned fluorescence trace for further study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rugs and functional mechanisms in living organisms.  相似文献   
46.
金属有机框架CPL-1填充柱气相色谱分析氢同位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鹏  陈平  曹大伟  付小龙  肖成建  王和义 《色谱》2017,35(10):1023-1027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CPL-1的比表面积大、孔径均一,在低温条件下对氢同位素具有良好的量子筛分效应,是气相色谱固定相潜在的应用材料。采用CPL-1填充制备了长0.5 m、内径1 mm的微孔填充柱,借助单晶Al_2O_3颗粒间隙构建了色谱载气流通路径,在低温条件下探索研究了CPL-1填充柱的氢同位素分析性能。结果表明,在77 K时CPL-1对H_2和D_2的吸附量接近4 mmol/g,优于MnCl2/γ-Al_2O_3和γ-Al_2O_3,CPL-1填充柱在取样量0.25~2 mL范围内对低浓度氢同位素样品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的相对误差小于4%。CPL-1填充柱具有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准确度高等优点,在氢同位素色谱分析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
建立了亲水/反相二维制备液相色谱(Pre-2D-HILIC/RPLC)分离纯化络石藤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络石藤药材经醇提、活性炭脱色后用反相固相萃取柱除去色素和强极性物质,最终得到干燥的浅黄色粉末。一维亲水色谱选择Click XIon色谱柱(250 mm×20 mm,10μm)作为固定相,水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紫外触发模式收集馏分,共得到15个组分。二维反相色谱选择C18色谱柱(250 mm×20 mm,5μm)作为固定相,水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最终得到14个高纯度化合物,并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对其进行确认。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良好的正交选择性,可以有效提高分离度和峰容量,对于分离络石藤等复杂样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针对常规气相色谱填充柱分析稳定氢同位素的柱效低、峰宽大、保留时间长等问题,采用MnCl_2改性γ-Al_2O_3填充的石英毛细管柱开展了系统性柱效分析及氢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MnCl_2对γ-Al_2O_3进行改性后,可大大改善单纯的γ-Al_2O_3表面有序度、孔结构和吸附性质,并将正氢(o-H_2)和仲氢(p-H_2)峰洗脱在单一谱峰区域内。制备的长1.0 m、内径0.53 mm的石英毛细填充柱与热导检测器(TCD)级联测试,在体积浓度1至10 m L/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对于低浓度样品检测的相对误差不大于5%。H_2、HD和D_2的保留时间可分别缩短至39、46和60 s,检出限可分别降低至0.046、0.067和0.072 m L/L。毛细管填充柱较常规填充柱具有峰形尖锐、相邻组分分离度高、保留时间短、检出限低等优点,可用于低浓度氢同位素快速测量及氢同位素在线分析。  相似文献   
49.
刘伟  戚胜兰  徐莹  肖准  付亚东  陈佳美  杨涛  刘平 《色谱》2017,35(12):1251-1256
采用亲水相互作用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系统,建立了肝组织中胶原蛋白水解物羟脯氨酸(Hyp)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将正常及四氯化碳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肝组织样品酸水解,经过滤、稀释后,采用Hypersil GOLD HILIC色谱柱(100 mm×2.1 mm,3μm)分离,以水-乙腈(28∶72,v/v)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最后用配有电喷雾离子源的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Hyp在0.78~100.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8 3,方法的定量限为0.78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4%~100.9%,相对标准偏差为1.4%~2.0%(n=6)。此外,该方法与传统的氯胺T法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7;较氯胺T法,该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度高的优点。该方法可用于肝组织中Hyp的快速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0.
生物可降解医用聚氨酯由于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功能化修饰和力学性能可调控等优点,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尤其在药物传递和组织工程支架等方面可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结合本课题组开展的工作,本文综述了生物可降解医用聚氨酯材料在结构、功能化设计及医学应用上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在医学材料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